“禁塑令”加码,水泥纸袋包装迎来新机遇还是挑战?

发布时间:2025年8月21日 分类:行业知识

数以亿计的水泥包装袋正处在一场环保与经济的博弈之中,传统塑编袋在政策收紧下面临淘汰,而纸质包装袋似乎迎来复苏的曙光。

在福建省“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平台上,一家大型造纸企业提出建议:希望政府出台专项政策鼓励水泥企业使用绿色环保纸袋,使水泥包装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封建议书背后,是全国各地“禁塑令”不断加码的现实。2020年以来,国家五次出台限塑、禁塑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30余个省级行政区域均发布了地方性禁塑限塑政策。


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持续加码

中国可降解塑料市场的爆发,始于政策端的持续加码。自2008年“限塑令”实施以来,政策力度逐年升级。

2020年,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装袋。

各省也积极响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生态环境厅印发了《福建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列出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时序进度表。

政策不仅覆盖生产端,更延伸至消费端,通过“绿色积分”、“以旧换新”等激励措施,推动消费者行为转变。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绿色包装材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水泥包装现状,非标袋泛滥成灾

水泥包装问题是我国多年来反复提及的老问题,是包装改进中的重中之重。这些年来,由于水泥包装不善,给国计民生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

尽管国家出台了《水泥包装袋》新国标,但不符合标准的劣质包装袋依然充斥市场。无复膜加再生料的塑编袋随处可见,国家标准明令禁用的缝底纸袋和再生纸袋仍占据纸袋包装的半壁江山。

这种情况在水泥生产大省尤为严重。占全国水泥总产量1/8的山东省,水泥总量的80%以上仍在使用非标袋,这相当于全国水泥总产量的近1/9没有使用标准袋。

湖南省也是劣质塑编袋泛滥的地区之一。这些劣质包装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更严重的是导致水泥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

纸袋替代塑料,技术已经成熟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纸袋包装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应运而生的“高强力纸浆复合纸袋纸”系列产品及设备已经研制开发成功并开始投放市场。

这种新型纸袋利用纸浆纤维自身氢键亲合力的化学作用,不用任何粘合剂,使上下层纸浆通过叠夹网与网布结合为一体。一层纸即可制作水泥袋,其强度高而不易破损,既透气又防潮,易灌装不喷灰。

更重要的是,这种纸袋成本、价格低廉,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是替代塑编袋的理想产品。它已经列入国家经贸委倡导与推荐的水泥包装用品。

纸塑分离技术及其设备的出现,解决了各种纸塑复合包装物不能回收利用的问题。这种技术利用纸与塑料在强度、韧度、比重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过化学处理与物理分离,把塑料与纸完全分离,使之分别回收再利用。

欧盟新规出台,全球监管趋严

不仅国内在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全球范围内对包装环保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25年1月2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颁布了(EU) 2025/40号《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条例》。

这一新条例标志着欧盟包装产业将迎来全新监管时代。根据法规规定,PPWR将于2025年2月11日正式生效,并设立为期18个月的过渡期,最终于2026年8月12日全面实施。

欧盟新规针对不同类别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提出了禁止、限制使用的具体要求,积极推动塑料制品和替代品产业化、绿色化。这些规定包括包装可回收性新标准、材料信息要求、包装减量化要求等。

欧盟新规的实施将对我国出口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重金属总量管控(铅+镉+汞+六价铬≤100mg/kg)和食品接触包装专项规定,要求企业必须提前做好技术准备和供应链调整。

市场规模巨大,替代空间可观

水泥包装袋市场规模巨大。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水泥产量为20亿吨,对应包装需求量为801亿个,纸包装占比有望提升。

虽然双碳政策下水泥行业落后产能去化与产能置换加速,2021年产量同比下降0.6%,2022年1-8月降幅进一步扩大,但水泥企业集中度提升以及绿色环保要求将推动环保型工业用纸包装加速替代塑料编织袋。

需求端来看,基建方面,水泥在交通、水利以及公共设施等领域用量较大,基建投资对水泥用量仍具备显著拉动作用。地产方面,虽然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地产开发体量快速下行,但近期地产政策释放积极信号,预计后续地产领域水泥用量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

这意味着,尽管水泥行业去产能将导致包装整体需求减少,但工业用纸包装实际规模仍将扩大。纸包装对塑料编织袋的替代市场空间相当可观。

行业面临困境,成本环保两难

水泥包装业目前面临着原材料涨价、能源短缺和运费上涨的多重压力。2024年下半年约有1/3以上的企业亏损、减产、停产甚至倒闭,这一情况在塑编包装界更为突出。

制袋企业各行其是,竞相杀价,“价格战”愈演愈烈。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值、产量严重回落,本来就属微利的行业,销售利润跌至极限,亏损面在不断扩大。

一些业界人士对水泥包装袋国家标准的态度是:水泥用什么包装不是听标准的,而是听市场的,水泥厂要什么袋子,我就卖什么袋子。标准袋子再好,没人买,企业难以生存。

这反映了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的问题,也存在对标准条款的理解和标准条文自身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同时监管包装袋生产企业和水泥生产企业,双管齐下才能见效。

散装水泥推广,包装需求减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推广散装水泥也会影响水泥包装的供需变化。2024年水泥散装率达到水泥总产量的34.47%,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比上一年度散装量净增7662万吨,减少使用水泥包装袋145240万条,相当于70多家年产2000万条制袋企业的产量。这意味着推广散装水泥直接减少了对包装袋的需求。

散装水泥不仅减少了包装袋的使用,还降低了水泥生产企业的成本,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是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包装袋生产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市场总需求的增长将放缓甚至下降,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应对策略,转型升级是关键

面对“禁塑令”加码带来的市场变化,包装企业需要积极应对。企业应当进行包装评估,审查现有包装材料回收含量,验证包装设计合规性,建立完整的包装档案。

设计优化也是重要一环。企业需要简化包装结构,减少包装重量和体积,同时确保运输保护功能。材料转型是关键,要采用可持续替代材料,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建立绿色供应链。

跨国合规管理也不可忽视。企业需要了解目的国补充法规,制定差异化合规方案,建立法规监测机制。只有全面应对,才能在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中抓住商机。

成功的企业往往注重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它们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引入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促使包装设计简约化、轻量化。


欧盟将于2026年8月全面实施《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条例》,对包装可回收性、再生材料使用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步伐不会停止。正如上海禁用“伪环保”材料所展示的决心一样,未来还会有更多地区加入到这场环保战役中。

水泥包装只是众多包装领域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但它折射出传统产业在环保大潮中的困境与出路。要么适应变革,要么被淘汰出局,企业没有第三条路可走。